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

打工遊學、支教、當義工……

“間隔年”(gap year)泛指在學期間或畢業後,暫時放下學業和穩定的工作,給自己一段空窗期(大多數是1年)四處旅遊、打工遊學、從事公益義工活動等,來進一步認識自我、了解社會的做法。


“間隔年”(gap year)
在 歐美、日本已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,英國從60年代開始流行,並迅速擴散到周圍國家,而在日本,1961年東京大學畢業生小田實,怀揣200美元遊遍歐亞, 寫下《什麼都看一看》一書,被認為是日本“間隔年”風潮的鼻祖。國內直到2009年才有類似的概念出現,迅速變成年輕世代的時髦名詞。

2009 年,一位叫孫東純的年輕人,把自己花了13個月遊歷東南亞6國的經驗寫成《遲到的間隔年》,香港《南華早報》做了特別報導,被視為“間隔年”的發端。目前 在豆瓣網、人人網、天涯社區等國內知名的網絡社交平台上,均已開設了間隔年小組,其中豆瓣網的“間隔年小組”已有超過8萬名成員,另一個同性質的“義工旅 行”也有近1.5萬名成員。另外還有不少專業的間隔年討論平台如“間隔年旅行網”也陸續成立。

“我就是想停下來,看看這個世界”
新 浪網和英語培訓機構英孚教育聯合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,有73.3%的受訪者很希望有機會體驗“間隔年”,其中 以18~28歲的年輕族群佔最大宗(50.9%) 。另外有65.8%的受訪者希望能出國進行1個月以上的遊學;有31.6%的人認為“開闊視野,感受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”是海外遊學或間隔年的主要目的, 其他目的還包括“學習和提高英語”(25.6%)和“為留學做準備”(12.1%)等,而在間隔年或遊學當中希望提高的能力方面,英語表達能力 (24.9%)、交際能力(18.7%)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(18.0%)排在前三名。

2010年夏天,即將大學畢業的陳宇欣走上跟其他同學不一樣的道路。 “我是學財務出身的,畢業後如果找金融類職務,可能會有高薪,但自己不喜歡,因此我非常糾結。”她在這種迷茫心態下,決定暫時拋開一切,到國外展開“間隔年”。她選擇的方式是打工遊學,最後芬蘭一家公司給了她一個兼職機會,她用了1年多體驗當地生活,順帶遊歷其他歐洲國家。

“間隔年不是為了純粹的旅行,而是要深入當地人的生活中,與他們進行交流。”陳宇欣認為這1年的間隔,對她往後的人生具有重大意義。她回國內後找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市場營銷工作,還把這1年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《我就是想停下來,看看這個世界》。

旅行應當是青年教育的一部分?

在 某個大型社交社區網站上,有個名為“間隔年T he G apY ear”的青年沙龍,這裡聚集了近9萬名關注者以及一些過來人的“間隔年”故事。毛和鑫,沙龍的發起人之一,一個“間隔年”的實施者。去年,毛和鑫大學畢 業。很多人畢業了就馬上工作,但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他最終決定,騎車去旅行。近4個月的時間裡,他騎著自行車,從廣西出發,遊歷了越南、柬埔寨、泰 國和老撾,豐富了人生閱歷。遊歷過程中,他發現自己對旅遊行業很感興趣。遊歷結束後,他選擇了北京的一家旅遊網站,非常投入地做到現在。 “在這三個多月裡,我發現了自己想要的東西,更快地實現了從學生到社會人的過渡。”毛和鑫說,如果當初自己一畢業就去工作,可能適應的時間會更長。

如 今,他和幾位志同道合者成立了“間隔年青年沙龍”。 “'間隔年'不僅是旅行!”沙龍的介紹中這樣寫道,“我們認為旅行應當是青年教育的一部分,一次長途旅行是初出茅廬年輕人的成人禮。青年人的旅行不應該只 是作為一個觀光客的旅行,而是需要融入到當地生活中,參與當地公益項目,走進當地大學,跟當地人對話交流……”

到西部貧困地區做“支教”

除了自助旅遊、打工遊學外,間隔年的另一種方式是從事志願公益活動。除了擔任各地志願者外,還有另一種官方認可的大學生志願服務途徑———支教,也逐漸變成年輕人間隔年的一大選擇。

教 育部從2003年開始發起“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”,號召應屆畢業生到貧困區域從事1~2年的教育、醫療志願工作,一般以中小學教育為主。除了“支教” 期間發放生活費、支教的資歷可納入正式年資外,參與支教的畢業生回來考研究生、公務員都可以加分。目前全國約有4.8萬名從事西部支教的年輕人。

某 大學研究生鍾同學在二年級時參加了西部支教,休學到西藏林芝縣待了1年,為的不僅是公益,也為了給自己不一樣的體驗。 “與國內大城市相比,林芝的生活節奏慢很多,很悠閒,人們的幸福感也比較高。”他很珍惜這段不是為了生存而工作的機會。 “以前我總認為只有事業成功才會幸福,但這段經歷改變了我的看法。”

本來有著穩定工作、年薪近10萬人民幣的杭州上班族週週,則是在去年 7月決定拋下一切,選擇到四川涼山從事支教。 “朝九晚五的生活太無趣了,我才25歲就過著像60歲般的生活,看不到未來。我那時就想,該去尋夢了。”在貧困的山村用泥土搭成的小學校舍待了半年多,雖 然生活艱苦,週週反而感覺找到了自我,決定再延長半年的支教時間。

學制僵化休學出國大不易

“其實間隔年在國外大學中並不新鮮。”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、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表示,“對於一直生活在校園中的學生來說,間隔年確實是一個暫時拋開書本,走進社會、了解社會,同時也進一步了解自我,做好下一步人生規劃的好時機。”

不 過他也坦承,相較於國外,國內大學生想完全放開一切體驗間隔年,還有一定困難。 “首先,我們的學校沒有完全採用學分制。美國大學就普遍實行完全學分制,沒有嚴格的學習年限,學生可以自由安排課程和學習時間,就算暫時休學、遊歷各地, 過一兩年再回來完成學位也沒關係。”熊丙奇說,“國內雖然宣稱實行彈性學制,但還是以學年制來管理,除非有特殊情況,例如生病無法上課,否則學生很難順利 辦理休學。”

“至於高中畢業後的間隔年,可能就更難了。”熊丙奇說,美國的大學會給學生預留學位,高中生拿到錄取通知書可以先不就讀, 而 選擇去體驗社會,哈佛、普林斯頓等名校甚至還鼓勵學生延遲入學,先休學1年再註冊。 “我國的大學有可能如此嗎?學生們錄取後,是要按時去報到的,報到後如果沒有特殊原因,是不允許馬上休學的。”另外,國內的家長也較難接受孩子休學去打工遊學“體驗生活”,認為這是不務正業、耽誤前程的做法。

打工遊學、支教、當義工…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